胎息官网

佛家气功修禅入定


  假修禅入定非常多,人云亦云,道听途说,真修禅入定,一字值千金,经不可轻传!
  佛法小乘的根本教义在业力,它的修证是在业力上起修四谛;佛法大乘的根本教义在般若,它的修证是在般若上起修六度。而四谛六度又都可以统摄在三学中。所谓三学,就是佛法中常讲的戒学、定学、慧学,叫做三无漏学。禅定就是其中所讲的定学。现列一总表以明三学的大旨。

健身气功

  1.戒学—禁戒—止恶修善—摄心为戒
  2.定学—禅定—息虑静缘—持戒生定
  3.慧学—智慧—破惑证真—修定发慧

  释迩牟尼佛人灭之时,扶律谈常,告诫弟子“以戒(波罗提木叉)为师”,可见持戒的重要。但是佛家的持戒,并非教人停留在持戒上,而是教人在持戒的基础上,摄其业动的身心以成其密静的禅定,更依此密静的禅定以开发无上的智慧。智慧圆满具足了,也就是三学圆满修证了,小乘的人才能证得四谛而了个人的生死;大乘的人才能圆修六度而自觉觉他,了众生的生死。何以故?因为无戒则不能生定,无定则不能发慧,无慧则不能成道,小乘无道则不能断集离苦证灭,大乘无道则不能圆修六度万行,自利利他。

  佛法最基本的实践就是修持三学—戒学、定学、慧学。佛家不论是大乘小乘,不论是显教密教,不论是世法出世法,不论是哪一个宗派,不论是哪一种法门,它都要修持三学。“三学为纲,修行第一”。戒定慧三学就是修证佛法的三大纲领。佛家是讲理论(教义)的,但更重要的是讲实践(修行),讲实际修行,实修实证。真正修三无漏学的人,才算是真正学佛的人。上面三学的总表还可以如下表列:
  1.持戒—止恶修善—律藏所诠—依戒而生定
  2.修定—息虑静缘—经藏所诠—依定而发慧
  3.证慧—破惑证真—论藏所诠—依慧而成佛

  人类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生死问题,佛就是为了解决人类这个最大最根本的问题而来的,这就是佛经常说的佛为一大事因缘而来。佛家气功,修禅入定,气功

  佛法就是教人们求得觉悟、了脱生死的法门。因为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根机,针对种种不同的根机就有种种不同的法门,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,佛法就有八万四千不同法门。

  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觉悟、了脱生死。只求自觉自利,自己一个人了脱生死的是小乘。不但自觉,而且觉他,不但自利,而且利他,不但自了生死而要普渡众生,共了生死是大乘。自觉觉他,自利利他,觉行圆满了的人就是佛乘。

  学佛的过程是信(信仰它)、解(理解它)、行(实践它)、证(证得它)。而学佛的步骤,即在每一过程中都具有的三步,都是第一步持戒,第二步生定,第三步证慧。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由慧成佛。

  由上所述,可见禅定在佛法修证中的地位、作用和重要性。也可见佛法修定只是为了证慧成佛了脱生死,而不是为其他—其他都不过是副产品而已。所以佛法禅定不同于儒家气功、道家丹功,与社会上流行的气功更有本质上的区别、根本上的不同,不能混为一谈。

  禅定一词,名相繁多,而又复杂。因为修持的对境不同,禅定的内景就相异;因为修持的方法不同,禅定的行法就相异;因为传授的派别不同,禅定的讲解就相异。以致禅定有广义,有狭义;有正义,有旁义;有本义,有衍义。总之,名实交错,界说不一。

  汉语禅定,来自梵语“禅那”(Dhyana)的音、汉语静定的义,是一个梵汉复合词。禅那,略称禅,或音驮南、持阿那。义译旧日思惟修,新日静虑,又译为定、弃恶、功德丛林。对这些禅定名相,要简要解释一下,对正确认识禅定有好处。

  为什么叫思惟修呢?是讲思惟所对之境而解习的意思。因为一心思惟解习为因,乃得此定心,故名为思惟修。又因为禅那本来属于色界的心地定法,现在在欲界人中发得之,谓之修得;生于色界而得之,谓之生得;思惟而修得之,谓之思惟修。注愈,这里讲的思惟,是一种圣境的妙善思惟,不是凡境的一般思考。

  为什么叫静虑呢?是讲心体寂静能审虑的意思。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,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又具审虑之用,即在静定中观察思虑,故名静虑。静谓等引,虑谓遏观,静即定,虑即慧,定慧均等的妙体就叫禅那。禅那虽可叫做定,但定中有观有惫,才是禅那的特义,所以禅那也叫做禅观。又因为思惟成就的心所,就是寂静,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的作用,所以叫做静虑。

  弃恶、功德丛林等译名,都是以禅定结果的功能而译名的。
  因为禅那原是一种定心之法,故有时亦翻译为定。

  定的梵名还有多种,如称三昧,或称三昧地、三摩提、三摩地等等,这些名称的意义,就是等持、等念。定慧平等,故名等;心住一境,故名持;平等保持住缘一境,故名等持。诸佛菩萨人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平等,故日等念,这是就六合释中利他业而解释的。

  三昧还有译为定、正定、正受、调直定、心一境性、正心行处、息虑凝心、现法乐住等等义译的名称。心定于一处而不动,故日定。有的讲一心考物为禅,一境静念为定。故定之名宽,一切之息虑凝心都名为定;禅之名狭,它只是定的一部分。因为禅那的思惟审虑,自有定止寂静的意思,故得名为定;这也是心一境性所附的名称。而三昧没有思惟审虑之义,所以得名为禅。现在总别合称而谓之禅定。又因三昧正受所观之法,故日正受。调心之暴,直心之曲,定心之散,故日调直定。正心之行动,使合于法之依处,故日正心行处。息止缘虑,凝结心念,故日息虑凝心。(大智度论·五)日:“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”。同十三日:“诸行和合,皆名为三昧。”同二十八日:“一切禅定,亦名定,名三昧。”同二十三日:“一切禅定摄心,皆名为三摩提,秦言(汉语)正心行处,是心从无始世界来,常曲不端,得此正心行处,心则端直,譬如蛇行常曲,人竹筒中则正。”总之,定慧均等而止观圆熟就是三昧。

  以上是就禅定的种种名相(名词)解释而言,以下就禅定的种种行相(表相),也就是禅定的表面境界而来谈它的一些特殊名称。

  梵文禅定,又名三摩啊多,汉译义谓等引,说它能引诸功德,这里包括激发特异功能的意思在内。禅定学上有两句话,叫做“等持通定散,等引唯定心”。这里“定散”二字是指定心散心。定心是指心常住一境,散心是指心散乱,常常攀缘六尘(色声香味触法六尘)之境而又心随境迁刹那变化念念不停的。定心为圣贤之修成,散心是凡人的自性。定心有有漏无漏之别,散心有善、恶、无记三者之分。以此定散二心统一切之心,谓之定散。上述两句话,意思是讲:等持,也就是三昧,可通定散二心;而等引即三摩咽多,则唯在定心中才有,也就是只有定心才能引生功能,如激发特异功能等,散心则不可能。又等持只是有心定,而等引则通有心定和无心定。

健身气功

  禅定的行相,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。如人定初门的息道,梵名安那般那,简称安般,义为持出人息。安那为人息,般那为出息。欲人定时名三摩钵底,义为等至。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,义为正定、等运。定中心一境性即名三昧,或称质多翳迦阿羯罗多,义为等持。定中引发功能即名三摩啊多,义为等引。定中的止分名奢摩他,或称舍摩陀,义为止息,或译寂静、远离、能灭、能调、能清。定中之观分名毗婆舍那,或称毗钵舍那,义为观见,或译正见、遍见、次第见、别相见、种种观察。定中止观平等之舍分名优毕叉,或称优毕舍,义为舍离,或译平等、不净、不观、不行。凡此种种名相,都是禅定行相的一部分,中文总名,便是禅定。

  三昧是无限的。三昧无限,故其名称无限:有从所观之境而命名的,如空三昧、火三昧、无想三昧、无愿三昧等;有从三昧之相而命名的,如金刚三昧、狮子奋迅三昧等;有从三昧之法而得名的,如法华三昧、首楞严三昧等。

  佛弟子所人三昧各自不同,为他人所不能窥见或很难知晓,故三昧名数次第增多,至大乘佛家,生出百八三昧、五百三昧,及至无量无数三昧之名,如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》所说。这也是由于众生有种种不同之根机,有种种不同之烦恼,而对治的禅定法门也就有种种不同的开演,其名相和行相也就更加繁多复杂了。

  依禅定而称禅名或定名者,如同三昧名称一样,不外依人、依境、依教、依法、依体、依相、依用等等而定;有依禅定法门之主教而命名的,如观音定、药师定、弥陀定等;有依禅定法门之法相而命名的,如白骨观、不净观、法界观等;有依禅定法门之法义而命名的,如念佛禅、安般禅、实相禅等。总之,禅定法门无量,名亦如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