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息

打坐的正确方法(中)


  (三)静坐时的呼吸--调息

  1、呼吸方法的研究

  呼吸与我们的生活机能,关系很大,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,不饮不食势必饿死,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。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,所以觉得可贵,而呼吸是摄受大气中的氧气,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,所以不觉可贵。但要知我们断食,虽七日尚不至于死,假使一旦闭塞口鼻,不使呼吸,不久便死,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。我们学习静坐,调和气息,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,而要调和气息,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,也是非常必要的。

 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,呼吸肌肉有二个部份,一是肋骨间的肌肉,一是膈(即横膈膜)的肌肉,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,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,有一部份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,叫做呼吸中枢,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。呼吸的机构,外面是鼻,里面是肺,肺叶的位置,是在两胸部内。呼吸时,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,我们平时的呼吸,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,只用肺的上部,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,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,以致血液不洁,百病丛生,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。静坐入门,打坐入门,打坐治失眠,打坐入静。

洗髓功

 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。

  第一自然呼吸,也叫做腹式呼吸,因为在呼吸时,一呼一吸,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。在吸气时,空气入肺,充满周遍。肺底舒张,抑压横膈膜,使空气下降,这时胸部空松,腹部外凸。在呼气时,腹部收缩,横膈膜被推而上,上抵肺部,使肺底浊气,外散无余。可见呼吸作用,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,但它的伸缩,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,方能合乎自然大法,便血液循环流畅。我们不但在静坐时,须用此法,实际上,不论行、住、坐、卧,应该随时使用。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:

  (1)呼息时,脐下腹部收缩,横隔膜向上,胸部紧窄,肺底浊气可以挤出。

  (2)吸息时,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,充满肺部,横隔膜向下,腹部外凸。

  (3)呼息吸息,均使自然,渐渐细长,达于下腹。

  (4)呼吸渐渐静细,出入很微,反复练习,久之自己不觉不知,好像无呼吸的状态。

  (5)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,那么没有呼息,也没有吸息,虽有呼吸器官,好像不必用它,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,到这一地步,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。不过初学的人,切不可有意去求,必须听其自然。

  第二、正呼吸。这一方法,主张呼吸宜细长,宜达于腹部,以及使横膈膜上下运动等,都与自然法,没有两样。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,完全相反。因为反乎自然呼吸,所以也叫做逆呼吸。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:

  (1)呼息宜缓而长,脐下气满,腹部膨胀,胸部空松,横膈膜弛缓。

  (2)吸息宜深而长,空气满胸,胸部膨胀,这时脐下腹部收缩。

  (3)肺部气满下压,腹部收缩上抵,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,运动更为灵敏。

  (4)在静坐时,呼息及吸息,宜极静细,以自己也不闻其声为合宜。

 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,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,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,但根据一般实验,似以长短相等为宜。此外,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,目的都在使横膈膜运动。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,而加强横隔膜的弛张和收缩,使更易运动,不过,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,学时有宜有不宜,并不是人人可学,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。打坐,打坐的好处,打坐的正确方法。

  2、呼吸的练习

 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,自宜加以练习,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,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,这样气体的交换,并不是经常够用的。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,那末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OOO立方厘米的空气,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。但静坐时,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,假使注意呼吸,心便不能宁静,而且在静坐时,决不宜行深呼吸,因此呼吸的练习,宜在静坐的前后,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,有共同之点如下:

  (1)盘膝端坐,与静坐时的姿势相同。

  (2)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,渐渐加长,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,但决不可勉强,务使自然。

  (3)呼吸的气息,宜缓而细,静而长,徐徐注入到下腹。

  (4)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,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官,内有毛,可以障蔽尘埃。口并非呼吸器,假使用以呼吸,等于侵夺鼻的功用,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,而且尘埃入口,易生疾病,所以无论什么时候,口宜噤闭,不但在静坐时应该这样。

  (5)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,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。

  (6)至于静细的呼吸,每日不论什么时候,随时随地,都可练习。

  3、静坐时的调息功夫

  上面已经说过,调和气息,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。因为息不调和,心便不能安定。而所谓息,共可分为四种相状:一、风相,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;二、喘相,出入虽然无声,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;三、气相,出入虽无声,也不结滞,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;(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)四、息相,既无声音,也不结滞,也不粗浮,虽在极静的时候,也不觉鼻息出入,气息若存若亡的,叫做息相,息相方是调和的相。

 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,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,心念安定的人,一入坐,不数分钟,气息便得调和,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,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,反使心不安定,因为心念安定不动,气息便自然调和。但初学的人,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、息不调和的情况,那末可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:

  (1)数息:就是在坐定以后,默数自己的呼吸。一呼一吸叫一息,或在入息时数一,出息不计数,再入息数二;或在出息时数一,入息不计数,再出息数二。这样数至十,乃再从一数起,渐渐纯熟以后,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。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,而中途心起杂念,那末重新从第一数起,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,久久纯熟,便可收心息相依、身体轻安的功效,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。

  (2)随息: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纯熟后,息既虚凝,心念也渐入渐细,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,而用随息的方法,就是不再计数。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,念兹在兹,心不散乱。这一方法纯熟后,渐观渐细,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,好象云蒸雾散,到这一地步,便能身心空灵,诸病消除。

  随息纯熟以后,心念更觉凝静,便可放弃随息功夫。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。

  (四)静坐时的思想--调心

  静坐的目的,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,而最最重要的,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,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,身体的健康,尚是余事。

  前面所说的数息、随息等,虽是调息的方法,实际上,也正是调心的良好方法,因为专心数息时,心息相依,念头便无法驰散,所以在佛法上,教多散乱的众生,用数息观来对治。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,不得不将调身,调息,调心分别来说明,在实践时,原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,不过我们的思想,纷纭杂乱,最难控制,数息、随息等,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,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,加以调伏的必要。关于调心的方法如下:

  1、系心一处法

  我们的意识界,恰像舞台,各个念头,恰像演员,忽来忽去,时时影现在舞台中,没有顷刻的停止。所以欲使妄念不起,极为困难。不过根据心理学的公例,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,那末其他的杂念,便愈隐伏。因此我们的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,那末妄念便渐渐消除。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,而专心存想脐间或鼻端,这样因心有所缘,渐渐纯熟,便不至胡思乱想,正像将猿猴锁于一处,它便无法跳腾一样。打坐,打坐的好处,打坐的正确方法。

  学静坐最易发生二种现象:一、初坐时心中浮散,不易收摄;二、静坐稍久,妄念较少时,心中昏沉,容易瞌睡。注意脐间的办法,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,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,我们心念专注在什么地方,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,系心脐间或脐下,能使血液下降,有治病健身的作用。至于治昏沉的办法,最好注意鼻端,使心念向上,精神振作,而且有助于调息。一般说来,在晚上静坐时,由于日间劳倦,容易有昏沉现象,若早晨静坐,便不会发生。

  佛法为了对治初学者的邪思杂念,并治病保健,也借用意守丹田法。如(天台智者大师)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说:“脐下一寸,名忧陀那,此云丹田,若能止心守此不散,经久即多有所治。……若安心在下,四大自然调适,众病除矣。”但系心一处,只是对治散乱的一时方便,自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。

  2、返照内观法

  上面所说的系心方法,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,使不驰散,还是一种较浅的、对治浮沉的止心办法。实际上,既有所着,仍不离攀缘妄想,不是究竟的安静;而且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等烦恼习气,根深蒂固,非进一步练习观照功夫不可。因此,对治得效之后,必须舍弃,再进一步的由浅入深,用内观的方法。这种内观法,也可叫内视术。就是我们平时的两目,都注视外物,现在当静坐时,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,将两目合闭,来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。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,生灭不停。对于这些妄念,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,也不要去遣除它,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,耐心静静观照,前念起时一返照,前念便空,后念起时,再返照,后念又空,这样念念生起,念念返照,便得念念空净,这实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。

  初学静坐的人,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,“不学静坐,妄念尚少,一学静坐,妄念反多”,对这一问题,我们要有正确理解。要知道我们的念头,忽生忽灭,本来很多,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,不易察觉,一旦习静之后,方能了了看清。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,假使门窗透入阳光,方见尘埃纷纷飞舞,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。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,用坚定不移的毅力,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,到相当时间,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。这种观照功夫,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,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,刻刻用心,凛然觉照,做到虽不静坐,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,自将得更大的受用!静坐入门,打坐入门,打坐治失眠,打坐入静。

  (五)调息念佛的坐法

  我们平时的心念,顷刻千里,最难降伏,因此修心的人,每每苦于无从下手,以致流而忘返,痛苦浩然。而佛法中净土宗的念佛法门,实是收摄万念,最易下手,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法。这一法门,以深信、切愿来执持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名号为纲要,不但下手简易,随时随地提起就是,便于任何人的学习,而且即浅即深,能圆摄一切法门。若能至诚恳切,蓦直念去,不管妄想纷飞,我只全身靠倒,一念提起则一念觉,念念提起则念念觉,久久纯熟,自能使烦恼妄想,潜移默化。所以彻悟禅师说:“清珠下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,佛号投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。”假使我们能这样念得一句弥陀熟,自然生时远离热恼,死后迳生安养,不离当念,得大法乐,真是我们生死凡夫,迷途的良导,苦海的明灯!所以大乘经典随处赞扬,祖师大德苦心提倡。

洗髓功

 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,抖擞精神,念兹在兹,假使悠悠忽忽,实难得念佛的实益。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,在坐中调息念佛,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。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时,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,来默念“阿弥陀佛”的名号。可在吸时念“阿弥,”呼时念“陀佛”;或呼时念“阿弥”,吸时念“陀佛”。念时的快慢,可随呼吸的长短,总以不急不缓,听其自然为宜。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,安心默念,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,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,心息相依,经过持久练习,心相愈来愈静,气息也若存若亡,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,不散乱,不昏沉,渐渐证入无念、无不念的境地。所以说:“菩萨坐禅,不念一切,惟念一佛,即得三昧。”《首楞严经》也说: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”这样的静坐念佛,不但能使妄想消落,正智现前,同时,因调息之故,又能使气血流畅,体力轻健。此外,若用数息念佛的方法(即一呼一吸,念佛号一句,随默数一,这样连续数至十,再从一数起;或连续数至一百,再从头数起)也是可以的,可随各人的情况相宜而行。

  净土宗有十念法门,即连声念佛,尽一口气为一念,正是借气束心的作用。唐飞锡法师在《念佛三昧宝王论》中,对随息念佛,更有明确的说明。他说:“世上之人,多以宝玉、水精、金刚、菩提、木槵为数珠矣,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,称佛名号,随之于息,有大恃怙,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!余行住坐卧,常用此珠,纵令昏寐,含佛而寝,觉即续之。”这正是调息念佛的宝贵指示。